焦点热门:国宝说古代陶瓷器型的渊源

陶瓷是中国古代造物的代表


(资料图片)

承载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积淀

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陶瓷碗为什么会有“圈足”?

茶盏为什么要有“托盘”?

也许我们要追溯它们产生的渊源

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陶瓷器型之美

圈足碗是伴随着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而形成的产物,中国主要以稻麦、菜蔬为饮食的主结构,决定了进食器的器型。魏晋之前,桌椅尚未出现,人们进餐以托举的案、方盘为主要器物,仿青铜器的三足方钵、三足丁曲碗适合席地而坐的就餐姿势。

魏晋后,桌椅凳的形成使人们可以垂足而坐,烹饪技术的精细化使得半流质、流质粥汤成为饮食的新风尚。圈足碗适应了新的饮食方式:圈足凸起结构可以妥善放置在平整的桌案,并有效隔绝碗内食物的热量,防止烫伤手部及对桌案的损坏。且圈足碗的叠放节省大量空间,便于搬运,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图丨清道光 粉彩缠枝花卉碗 “瓷·韵——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展出

托盏茶碗的形成与宋元文人饮茶方式有密切关联。它的出现象征着饮茶,不单是餐饮解渴,而成为了交友礼仪的器物。托盏茶碗由三部分构成:上部碗盖,有凸起纽状结构,可防尘、防溢、保温、移动、蓄水。碗盖与茶碗的缝隙,在阻挡茶叶流出的同时,还可起到延续保温的作用;中间瓷茶碗,碗沿卷边,深腹大口,与托盏内陷咬合,放入掌中尺度适宜;下部为托盏,口径略大于碗口直径,可防止烫伤,收容热水茶叶外溢,便于传送。

图丨清光绪 五彩莲托盖碗 山东博物馆藏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饮茶逐渐发展为茶道,成为高雅的会客礼仪。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与茶相关的瓷器不仅出现了碗、罐、瓶等多元化设计器型,还衍生了大量纹饰,成为了文人墨客的品味与雅趣的寄托。

图丨清嘉庆 粉彩开光诗句茶托 “瓷·韵——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展出

扁瓶又称扁壶,它的来历应追溯到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骑马射箭所用的皮囊壶。春秋时期的秦国,最早发明了模仿皮囊壶的青铜扁壶,青铜扁壶比葫芦、竹筒方便作战,比皮囊耐用,经过多年的战争实践,逐渐盛行于北方诸国。

图丨清雍正 青釉三孔扁瓶 “瓷·韵——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展出

春秋战国后,陶器、漆器、金银器、瓷器等日常生活器皿,皆涌现出扁壶的式样。元代以后,青花扁壶盛行,并逐渐脱离了军用,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居家生活,扁壶渐渐成为了古代中国陶瓷造物之美的典范。

图丨清雍正 青花扁瓶 “瓷·韵——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展出

图丨清雍正 青花粉彩花鸟扁瓶 “瓷·韵——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展出

梅瓶是北宋时期造物艺术的典型代表,与宋代重文抑武、追求儒雅的审美偏好息息相通。梅瓶细口短颈、肩宽身瘦,颈口仅容瘦骨腊梅一支,其瓶高与颈宽之比多在3∶1左右,传递出挺拔雅致之感。

图丨宋 登封窑白釉刻花梅瓶 山东博物馆藏

宋代梅瓶初始功能为酌酒专器。因此在宋朝,上至庙堂下至街市,梅瓶无处不在。历经千百年,梅瓶逐渐演变成装饰品,配以一支腊梅或荷蓬,高雅脱俗。

瓶口的钮状窄小是宋瓷器型设计的标准制式。传至明清,梅瓶的瓶高与颈宽之比变为2∶1,丰硕有加,艳丽有余,以奢华富丽取代了宋代的内敛含蓄。

图丨清乾隆 祭蓝梅瓶 “瓷·韵——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展出

玉壶春瓶是中国陶瓷传统造型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直至今日都有烧造。传说玉壶春瓶的名字来源于“玉壶先春,冰心可鉴”的诗句,也有人说是来自唐司空图的《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然而无论是“玉壶先春”还是“玉壶买春”,是否真的指玉壶春瓶还待进一步考证。

图丨清道光 祭红釉玉壶春瓶 “瓷·韵——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展出

玉壶春瓶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子造型,是中国古代陶瓷器物中特有的一种造型。宋代的玉壶春造型出现口微倾、颈细长、圆腹、颈与腹比例匀称的形制,极为雅致。而元、明及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玉壶春瓶一般颈部较细,显得秀气。清代乾隆以后直至宣统,玉壶春瓶的颈部逐渐变粗,显得笨拙。

图丨清宣统 粉彩花蝶玉壶春瓶 “瓷·韵——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展出

自成体系的玉壶春瓶,凝聚了中国工艺美学的精妙特色,创造出幽美、高雅、清新、简洁的格调,其形制也被其他器物所效仿、借鉴。

陶瓷器型的传承与创新贯穿历史长河

这些根植于大众生活的经典器型

科学融合了实用性与艺术感

使得陶瓷世界更加多元、绚烂

也让我们对中国传统造物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观展信息」

瓷·韵——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三楼19号展厅

来自山东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

编辑: MO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