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独家】青岛:筑牢职业健康坚实屏障

优化职业病诊断鉴定流程,织密职业病危害监测网

青岛:筑牢职业健康坚实屏障


(相关资料图)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青岛工业发达,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都对职业健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岛正不断优化职业病诊断鉴定流程,提升水平,将职业病危害监测网络织得更密,为劳动者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尘肺病”减少,“噪声聋”增多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分为10类132种。青岛目前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有6000余家,对劳动者来说,更高质量就业意味着更有保障的职业健康。

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是全市唯一一家承担职业病诊断康复、职业病质量控制、化学中毒应急救治基地等任务的公立医疗机构,该院职业病科主任张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岛常见职业病包括尘肺病、噪声聋、化学中毒,其中,职业性尘肺病发病人数呈下降趋势,噪声聋和职业性中暑人数则呈上升趋势。据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鉴定办统计,去年,青岛新发职业病中,噪声聋病例首超尘肺病。制造业听力损伤人群已不再居首位,由建筑业取代。

张华告诉记者,随着青岛对职业病源头治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范围逐步扩大,工作场所劳动条件显著改善,在青岛已很少见到工作5年内发生慢性职业病的案例。此外,随着劳动者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到职业病门诊就诊的劳动者逐年增加,去年已达600余例,而十年前就诊人数还不足200人。据了解,2022年,全市职业病诊断门诊量达639人次,其中初诊人数为297人次,复诊人数为342人次。职业病诊断受理79例,诊断62例,其中新发职业病为58例。

劳动合同、“三阶段”体检避免劳动争议

职业病诊断只是劳动者认定职业病、享受工伤待遇的第一步。若劳动者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可以向做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近年来,青岛开展了职业病诊断鉴定能力提升行动,出台《青岛市医疗机构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考核标准(试行)》,连年推进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市级质控+执法全覆盖。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鉴定办主任季福玲告诉记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不清是较为常见的鉴定难点,例如对噪声聋职业病的鉴定有一个前提,即接触噪声作业的岗位需要三年及以上,所以,劳动者一定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劳动合同,确保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有依据。另外,由于劳动者流动性较强,用人单位质疑劳动者在其他单位工作就已遭受职业病危害,所以,用人单位一定要为劳动者做好覆盖岗前、岗中、离岗的职业病体检,这也是保护企业权益的一项有力手段。目前,我市每年职业病岗前体检人数已达近7万人。

防治关口前移,守护劳动者健康

近年来,我市将职业病防治关口前移,守好劳动者职业健康的重要防线。不久前,青岛卫生健康委在全国职业健康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向全国介绍职业健康治理体系的建设经验。

据悉,我市建立了市级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涵盖10区市和16部门,区市同步将乡镇一级纳入联席会议制度。在全市139个镇(街道)明确职业健康兼职监管人员309名,推进基层职业病防治网格化布局。近年来,我市全力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能力达标行动,10个区市疾控中心全部具备项目监测能力,每年主动检测300多家企业。“监测工作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份报告,还要通过详细分析,找到风险点,对企业进行早期干预,形成完整的防控闭环。建立了职业健康检查综合管理云平台,将劳动者档案、职业健康检查电子档案、工作场所主动检测情况等融合到平台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可能发生职业病的企业、劳动者随时做出预警预判。”季福玲说。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职业伤害研究基地”落地青岛。基地将建立覆盖“监测、评估、干预及效果评价”全过程的职业伤害监测及研究体系,为职业人群提供全职业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为政府行政部门的政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基地还将通过监测、评估,为国家进一步扩大职业病目录提供依据。在不久的将来,肌肉骨骼疾病、与工作相关的心理疾病等新职业病危害也有望被纳入保护范围。

关键词:

编辑: MO
下一篇: 最后一页